為什么是創新藥?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市值觀察 來源|市值觀察
6月9號,伴隨著基金經理“這波創新藥的泡沫程度遠超上一輪CXO熱潮”的唱衰論調,港股和A股創新藥再次大爆發,其中恒生醫藥(159892)和科創醫藥ETF基金(588130)日內漲幅最高均超4%,個股就更別提了。
2023年底,我們就于一文中給出相關論證與指引,并在兩個月以前的中再度提示機遇已至。
01
反轉而非反彈
2024年,453家醫藥公司實現營收2.46萬億元,同比下滑0.55%,實現歸母凈利潤1486.5億元,同比下降8.8%。2025Q1,營收6017億元,同比下降5.3%,歸母凈利潤505億元,同比下降6.4%。
2024年,A股創新藥公司實現營收462.2億元,同比增長23.7%,實現歸母凈利潤-8.3億元,虧損同比收窄81%。2025年Q1實現營收121.9億元,同比增長23%,實現歸母凈利潤3.8億元,虧損同比收窄1064%。
2024年港股18A生物科技的合計可持續業務營收達到598億元,同比增長48%,相比2021年的143億元增加3倍以上,預計到2026年18A合計可持續業務營收將逼近或超過1000億元。
24家醫藥公司的股價已經實現翻倍上漲。
2024年,創新藥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更進一步,從行業、資金、發展方向等各個維度給出具體指示和定調。更關鍵的一點,提出2025年將發布醫保丙類目錄,這意味著創新藥增量支付時代已呼之欲出。
BD則直接打開了上限。
2020年—2024年,創新藥BD交易總金額從92億美元提高到523億美元,首付款金額則從6億美元提升到41億美元。
2025年,創新藥BD徹底放飛,數量越來越多,體量越來越大——三生制藥拿下輝瑞超60億美元大單,德國BioNTech111億美元瘋狂倒賣普米斯BNT327,石藥集團三個單筆潛在總金額50億美元BD即將落地……開年至今,創新藥出海交易總金額高達455億美元,不到半年時間已直逼去年全年的水平。
ASCO會議一直被視為全球腫瘤學領域規模最大、學術水平最高的會議,在剛剛結束的2025ASCO會議上,共有73項來自中國的口頭報告,數量創歷史新高。
02
閃耀全世界
2025年的資本市場炒什么?
DeepSeek石破天驚,以極低的算力成本實現了對ChatGPT的趕超,于是包括機器人、智駕在內的整個AI賽道在今年年初迎來重估。
-10C一戰成名,中國軍工逐漸開始站在世界舞臺的中央,于是軍工產業也
A股經久不息的熱點板塊。
2015年-2024年,中國醫藥產業用十年時間完成了從跟隨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ASCO會議入選的184項ADC管線相關研究中,有89項來自中國,約占總體的48.4%;中國企業發布約34項雙抗研究,占整體雙抗研究的比例約49%,全球研究人員共發布了54項“延遲公布摘要”(LBA),其中11項LBA由中國研究人員領銜完成。而在10年前,ASCO上僅有一項來自中國的口頭報告,備受國際市場關注的LBA項目更是為0。
2015年,中國原研創新藥的研發管線只有124條,至2024年這一數據已達到704款,位居全球第一。2015年中國企業自研進入臨床的FIC創新藥只有9個,在全球的占比不足10%,到2024年已飆升到120個,占比已超過30%。
Biotech以極低的研發成本(約為美國的1/3至1/5)和更快的研發速度已經實現對海外同行的碾壓。截止到目前,中國企業在細胞療法、ADC、雙抗等技術領域的在研管線數量全球第一,在716個賽道研發進度保持第一。
2037年全球市場有27款2024年銷售額超40億美元的重磅藥物面臨專利失效,默沙東、諾華、阿斯利康、輝瑞、羅氏和GSK等MNC急需補充研發管線以維持其市場競爭力。
2024年,中國對外授權交易金額占全球的比重為30%,2025年初至今對外交易總金額占比已升至40%以上。借助License-out模式實現技術價值全球化兌現,填補MNC專利懸崖后的市場空缺,這是屬于中國創新藥企的星辰大海。
2020-2025年中國授權項目整體預計將帶來約82億美金的凈利潤,按10倍PE計算潛在市值增量高達817億美元。
A股科創板,考慮到這是一個門檻極高的行業,買ETF可能是絕大多數投資者最好的選擇,類似上文提到的恒生醫藥(159892)和科創醫藥ETF基金(588130)都值得跟蹤關注。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市值觀察,作者:市值觀察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