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果蔬農業產業升級
民以食為天,農業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壓艙石”。在保障基本糧食安全的同時,蔬菜水果農產品通過多樣化、優質化、綠色化不斷滿足我國居民提升美好生活品質的需要,并已經成為我國居民消費的重要增長點之一。
一、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形勢
(一)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得益于國家一系列促進糧食增產的政策,我國農業生產能力穩步發展和持續增強,現代農業基礎支撐不斷加強,農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2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種業振興深入推進,供種保障率提高到75%??萍己脱b備支撐更加有力,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為2023年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奠定堅實基礎。
(二)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基礎持續穩固
近年來,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能力持續增強,糧食安全根基進一步夯實。2022年,我國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穩住了基本盤,夯實了壓艙石,為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提供了基礎支撐。糧食逆境再奪豐收,產量再創歷史新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基礎持續穩固。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2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75億畝,糧食總產量達6.87億噸,連續8年保持在6.5億噸以上。大豆油料產能提升工程迎來“開門紅”,大豆自給率提高了3個百分點,食用植物油自給率提高1個百分點。棉花產量小幅增加,畜牧業生產穩定增長,果菜魚供給充足,蔬菜面積產量穩中有增,水果量足質優。
二、我國果蔬農業技術升級趨勢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和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消費升級趨勢明顯。農產品需求總量剛性增長伴隨消費結構快速升級,居民膳食結構優化加快推動農產品消費由糧菜為主向多樣化轉變。居民農產品消費升級拉動產業升級,我國農產品多樣化、優質化、營養化消費需求增加,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我國果蔬農業向產地預處理、設施農業、品種品質結構優化等方向發展。
(一)蔬菜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產國,蔬菜是重要的“菜籃子”產品,也是貿易順差農產品。未來10年,蔬菜生產有保障,產量高位穩定。隨著產地預處理水平提高,營銷模式創新和品牌建設不斷深化,蔬菜消費質量進一步提升。中國農業科學院預計2023年全國蔬菜產量7.93億噸,2027年產量將達7.96億噸,2032年產量7.99億噸。
1、產地預處理
隨著產地預處理水平提高,營銷模式創新和品牌建設不斷深化,蔬菜消費質量進一步提升。
2、設施農業
“樹立大食物觀”“向設施農業要食物”是大勢所趨,也成為蔬菜生產轉型升級的政策契機。
3、老舊設施改造
通過改造老舊設施提性能、新建設施拓空間、依靠科技進步提效率。
4、創新組織方式
創新組織方式補短板,重點通過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
5、社會化服務
發展種苗統育統供、肥料統配統施、病蟲統防統治、采后高品化處理等社會化服務,是蔬菜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
(二)水果
我國水果消費持續增加,產量穩中有增。我國是世界主要的水果生產和消費國,2022年我國水果供給充足,產量在3.01億噸。未來10年,我國水果產量穩中有增,消費持續增加,進出口規模擴大,價格波動上漲。中國農業科學院預計2023年全國水果產量3.07億噸,2032年到3.53億噸。2023年消費量3.02億噸,2032年到3.48億噸,年均增速1.9%。
1、品種品質結構優化
水果品種種植結構和產品品質結構逐步優化,成熟期更加細化,鮮果上市期延長,品質類型更加豐富。
2、新奇特水果增加
隨著消費者對高品質需求的增加,新奇特水果、適合采摘觀賞和加工產品類型豐富的水果品種種植面積有望增加。
3、設施水果
品種改良、設施栽培等技術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水果生產中光、熱等條件限制,有助于設施水果、北種的熱帶和亞熱帶水果規模擴大。
4、供應周期拉長
隨著水果品種多元化、熟期結構優化以及冷鏈貯藏設施條件的改善,水果供應周期進一步拉長,蘋果、梨等鮮果基本實現了周年供應和消費。
三、我國果蔬農業產業鏈升級趨勢
我國農業呈現出向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預制菜兩大方向延伸發展趨勢。
(一)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
1、果品加工市場
我國果品精深加工產業仍待發展,業界普遍認為我國水果精深加工率不足10%。果品精深加工產業發展空間依然較大,其中NFC果汁飲品市場規模保持20%以上年增速增長。此外,目前能夠在全國叫得響的果酒品牌屈指可數,市場競爭主體較少。
2、蔬菜加工市場
目前國內上市的蔬菜深加工產品率較低,行業普遍認為約80%以上的蔬菜都是直接鮮蔬銷售。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蔬菜產品的花色品種、質量標準要求越來越高,消費將趨向于營養、健康,高附加值、高營養的濃縮菜汁、菜脯、蔬菜嬰幼兒食品的需求正穩步上升。
3、食用菌加工市場
我國是食用菌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行業普遍認為我國食用菌年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隨著特色小吃作為方便食品、預制菜的流行,食用菌調理包、脫水食用菌等市場需求加大。
4、肉制品加工市場
目前,我國目前肉類消費還是以鮮肉為主。據不完全統計,肉制品的消費量占比僅在13%左右,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5%)。肉制品加工發展空間廣闊,其中低溫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休閑肉制品值得重點關注。
(二)預制菜
目前,我國預制菜發展仍以B端市場為當前主流,BC端同時發力促進預制菜發展。“B端餐企工業化升級需求+C端新鮮&健康的飲食習慣+新零售模式” 三重共振,預制菜市場正處快速增長階段。據NCBD數據,國內預制菜市場規模近年來呈顯著增長趨勢,5年CAGR為31%,為餐飲行業整體增速的6.2倍。國內預制菜已成為千億市場,預計2025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將突破8000億元,擁有著極大的市場發展前景。
1、市場競爭
預制菜行業集中度較低,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研究數據顯示,我國預制菜行業前十的市場占有率目前僅13.7%,相比之下,日本預制菜行業前五的市場占有率達64.04%,中國擁有較大餐飲市場和家庭消費市場,未來有望催生出更大規模龍頭企業。
2、即熱、即配食品
餐飲食材“零售化”助推即熱、即配食品發展。餐飲食材“零售化”推動著火鍋配菜、料理包、自熱產品等即熱食品及生鮮肉類等凈菜即配食品的快速發展。
3、肉類預制菜
肉類預制菜品空間大、易運營,發展優勢逐步凸顯。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新鮮度要求高,屠宰企業建設預制菜有先天優勢,數據顯示肉類預制菜穩居銷售榜首。
四、我國果蔬農業商貿升級趨勢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電商發展,農村電商支持政策持續強化,直播電商在農村加速普及應用。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數商興農”工程,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促進農副產品直播帶貨規范健康發展。在頂層設計方面,《電子商務“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要將電子商務與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全面促進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改造,成為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商務部積極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建設,2021 年新增支持 206 個縣(包括26 個脫貧縣)。累計建設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2400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 14.8 萬個,帶動618 萬貧困農民增收。商務部實施“數商興農”行動計劃,聚焦“三農”,發展農村電商新基建,打造農產品網絡品牌,培育直播新農人。農業農村部出臺《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強農村電商主體培訓培育”“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發展直播帶貨、直供直銷等新業態”等。
農產品電商發展特點:
1、直播電商在農村加速普及應用
越來越多的農戶、商家通過短視頻、直播來宣傳和推介優質農產品,多位縣長、明星走進直播間為農產品代言帶貨,幫助大山深處的優質農產品快速走向全國消費者的餐桌,直播電商逐步成為農產品銷售的新渠道和農民增收的“新路子”。
2、社區團購加速進入下沉市場
阿里巴巴、騰訊、美團、拼多多、滴滴等互聯網巨頭開展社區團購業務,社區團購競爭加劇?;谏鐓^團購的低價和低成本特性,為了增加用戶規模和黏性,眾多社區團購平臺加快在下沉市場的布局和投入。
3、電商直采數字農業基地快速發展
盒馬、京東、拼多多等部分電商企業在多地建設農業直采基地,通過數字化助力農產品品種研發、生產過程優化以及農產品標準制定,拉動和引導農業產業鏈資源配置優化,實現產業協同創新。
4、產地倉等基礎設施建設將迎來新發展
產地倉是重要的農村電商基礎設施。2021 年,商務部提出開展“數商興農”行動,強調引導電商企業加強物流配送、農產品分揀加工等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建設產地倉,企業可以統一備貨、集中發貨,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