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死 就是我亡” 中國式互掐威脅食品行業
中國食品行業的互掐已經威脅到整個食品行業
太多的“門”為食品行業而設。
最近的是農夫山泉被指質量不如自來水的“標準門”,2008年康師傅爆出“水源門”、2009年農夫山泉與統一激戰“砒霜門”、2010年金龍魚食用油身陷“致癌門”、圣元奶粉遭遇“性早熟門”……
這些在商業世界里以“門”命名的危機事件,事后都或隱或明地指向著行業惡性競爭。“這就是一個黑匣子,一打開就不可收拾了。”康師傅控股集團一位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
盡管太多的當事公司選擇了沉默,但食品行業內企業互掐的秘密,卻已昭然若揭。
食品行業的微利屬性和充分競爭態勢,讓輿論惡斗正成為慣常的營銷手段。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單價越低的品類,比如瓶裝水和液態奶,惡斗現象越普遍。“行業利潤率很低。要成長,只能是從最大的競爭對手里搶。”康師傅公關部主管陳功儒分析,一旦從一次操作中取得了此長彼消的預期成果,再次操作成為必然。
同樣,越是依賴消費者終端選擇的食品品類,比如食用油,也越是重災區。中央電視臺廣告策略顧問葉茂中認為在傳播中,有“認知大于事實”一說。最終,由消費者的認知決定企業競爭的勝敗。“一旦有人講你不好,即使你事實好也沒有用”。
2010年,金龍魚被網友攻擊大量使用轉基因大豆,影響生育能力,盡管事后查實系競爭對手魯花授意,且使用轉基因大豆為國內食用油常態,但一條“禍國殃民的魚”的形象困擾至今。
更為重要的是,國內諸多食品品類向來不注重差異化和實質性的創新,一味模仿競爭對手,依賴打“概念”牌已成慣例。
“在產品高度同質化的前提下,功能與質量的差異誰也無法評判,同類產品的口感很難說清。最后只能在概念高下上進行眼球爭奪。這實際上是一種玩家手段和文字游戲。”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黃升民批評道。
默契也隱然其中,際恒公關第二事業部的總經理譚凱分析,兩個食品企業一般不會互相攻擊其最致命的一點,比如水源、奶源等。因為“致命點都是一樣的”,“而概念往往是最經不起打擊的”。
攻擊者奉行瞅準合適時機,先下手為強的邏輯。據北京李志起品牌營銷機構董事長分析,2009年,農夫山泉和統一爆出“砒霜門”時正值年末,按照飲料行業的規律,正是飲料企業與經銷商合作、洽談訂貨的關鍵階段,之后的一兩個月也是全國各大飲料廠商集中發布第二年新品之時,盡管最終農夫山泉復檢合格,但對企業品牌的沖擊依然嚴重。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