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法規趨緊 船用發動機市場面臨變革
受制于人
隨著我國造船地位的上升,中國造船廠承接了大量國外訂單。但按照慣例,作為整船核心部件的發動機,都由國外船東指定采購。
黃海造船廠一工作人員也證實,該廠承接的國外造船訂單,“大都指定必須購置國外制造的發動機”。
對于這種“指定采購”,濰柴集團工作人員介紹,國內船用發動機的制造技術并不亞于國外品牌,但往往遭遇“指定采購”這一非技術性的不正當競爭壁壘。這不僅使得國內發動機制造企業無法從國內船企的大筆國外訂單中分一杯羹,國內船企也不得不面臨高成本采購壓力和后續質量風險。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機械設備行業研究員分析,柴油主機是民用船舶中價值最高的配套設備,一般占總船價的10%左右。但由于船用柴油機的核心技術被MAN和瓦錫蘭這兩大巨頭掌握著,包括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團旗下的中國柴油機生產廠都要向兩巨頭購買專利,以獲取授權生產資格。
據了解,對于按國外許可證技術生產的發動機需要由許可證出讓方提供技術升級(目前占遠洋船舶的90%)。
技術升級還可以從許可證商手里得到實惠。比如,一家許可證生產企業如果要改進品牌機的技術,要事先得到許可證商的同意,并允許其他許可證企業共享。作為技術的貢獻者,此企業會得到許可證費用的優惠作為改進技術的獎勵,如費用從10%降到7%。這樣,許可證商既可以從其他許可證企業那里得到回報,又通過技術改進在與其他品牌競爭中占據優勢。這是一種共贏的模式,但是,目前只有日本和韓國在這方面有過貢獻,許可證費用有所降低。
“我國船用發動機領域的薄弱,和我國造船大國的地位不相匹配。”因此,如何加強話語權,通過自主研發提高我國船用發動機的整體發展水平顯得尤為急迫。
目前的主要目標是,在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和工藝上,進一步提高國產化率,降低對進關鍵配套件進口的依賴程度。降低成本,提高國產化部件質量,提高產品競爭力,以適應越來越嚴格的船舶排放法規的要求。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