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海爾30周年回憶曾經走過的路
2014-05-09 11:30:20 責任編輯:林一 來源:中國企業家網
張瑞敏:海爾30周年回憶曾經走過的路
80年代初,我來海爾時,它是一家冰箱廠,我是它的上級公司家電公司副經理,分管公司的技術標準。當時到德國簽訂引進技術設備協議,是我帶隊去的。簽合同是1984年8月份,引進設備是從1985年5月份開始。我覺得那是非常好的設備,但是我們回來的時候,工廠已經換到了第三任廠長。廠長說,這個時候引進設備不合適,現在工資都開不出來,廠子已經四面冒煙、八面起火,到處都是外債。他要求主管部門趕快找人來代替他的職務,并說如果到什么時間不找人來代替,出了問題他不負責。我們當時是集體企業,上級是青島市二輕局。二輕局也很著急,到處找人,領導和很多人談話人家都不來,最后只有我同意來。
不來的人算了一筆簡單的賬,引進設備要花200多萬美元,當時折合人民幣約1000多萬。這對于當時的工廠來說是個天文數字。一年掙50萬元,連利息都還不上,所以沒人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當然,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行還是不行,但是我覺得,當時的家電產品的市場擁有率還太低,雖然市場上也有冰箱、洗衣機,也不是那么暢銷,但主要原因其實是質量問題。因此海爾引進設備之后,經過努力,很有可能做成功的。
當時比較頭疼的一件事是我們這家小廠沒有人才,幾乎沒有大學生,像我們這種小廠是分不來大學生的。我到這家工廠之后,誰都不聽我的,一開始就收到50份請調報告,不是說你炒人家,人家要炒你。在當時那種制度下,我沒什么管理手段可以控制工人,我不可能把他們開除,而且不能扣工資,他本來就沒幾個錢,也不害怕,無所謂。既然我說的話沒人聽,馬(克思)、恩(格斯)的話你總要聽吧,我就把恩格斯比較權威的話,在工廠大門上寫了一句:所有進廠者放棄一切自治。
那時候我有一種無助感,當時最重要的事是開工資,到處去借錢,因為不是國有企業,銀行不給你錢,最多到二輕局去要錢,二輕局又不可能老給你撥款,逼得你要自己想辦法,我就到工廠旁邊生產隊去借錢。晚上去了先喝酒,喝一杯酒人家借一萬,那時候幾萬塊錢還是可以干不少事的。事情都是兩面的,起初工人情緒都低,慢慢看到希望了,就會好起來。看到你可以按時開工資了,還有5塊錢、10塊錢的獎金,獎金慢慢漲上去了,管理、控制的手段一下子就有了。
砸冰箱這類事,直到今天還是有重要的象征意義的。砸冰箱主要就是為了改變觀念,到今天為止,觀念改變還是至關重要的,包括現在互聯網經濟,不改變觀念不行。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