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農業投融資面臨問題及風險分析
一、智慧農業投融資主要問題分析
1、國家層面對農村投融資力度依然有限,依然沒有從根本上轉變農村融資體制“投資難”、“難融資”現象。
從我國農村投融資的供給狀況來看,國家層面盡管逐年加大對廣大農村地區投入建設資金,對于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我國財政支農資金投資主要采取計劃為主、直接項目投資的方式方法,不可避免的產生農村資金投入力度有限、財政資金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據一項基于全國百縣農村財政與金融體系研究數據顯示:“自1984年-2002年期間,我國縣級財政支出的平均增長速度超過14%,但是有效財政支農投入不足,其中有近80%的財政支出主要被用于行政和教育費用支持,用于發展投入的僅為20%;每年支農效果不明顯,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改造只能是小修小補,不能從根本上改善發展性資源脆弱的狀況,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占當年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較小,總體支持水平較低。
圖表1:2011-2014年全國“三農”投入總額及增長率(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盡管在支農方面資本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農村投融資體制依然存在供需失衡的問題。
近年來,金融支農力度逐年加大,一些金融結構或政策性金融部門加大了支農的投入力度,涉農地開發與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等中長期生產性貸款逐步提升、涉農貸款余額也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然而從當前農村投融資整體比例關系來看,農村基于融資供求的失衡問題依然較為突出。
據一項基于某地級市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市農業貸款首次突破63.2億元人民幣大關,較“十五”時期末增長55.6%。但由于供求失衡的狀況仍較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戶貸款的積極性。據對全市居民進行抽樣調查顯示,將近70%左右的農戶認為向當地金融機構的貸款更容易些,但仍有兩成的農戶認為當前金融機貸款手續仍為復雜或是只能滿足部分需求,甚至還有1.8%的農戶認為向融機構貸款要比以前更為困難。將近4.66%的農戶則表示更愿意從民間融資。”由此可見,缺乏較為健全和完善的抵押與擔保機制、農業生產經營周期與貸款融資期限不匹配是造成農村投融資體制存在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
3、農村整體投融資誠信環境欠佳,對農村投融資機制建設產生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互聯網+智慧農業趨勢前瞻與產業鏈投資戰略分析報告》指出:當前在推動農村投融資體制建設進程中,誠信環境建設不容忽視;當前農村投融資誠信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體現在,農村誠信體系建設滯后、誠信制度機制不健全、逃避廢債現象嚴重、非法集資問題凸顯、部分政府部門不予配合、農村信貸信息不對稱、農村信貸資金使用領域局限性強、呆賬死賬壞賬比例偏高等。對于存在的這些問題,必須要與以高度重視,必須要加快營造誠信軟環境在構建農村投融資體系建設中的氛圍,推進誠信體系建設,確保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讓農村投融資體制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智慧農業投融資主要風險分析
1、自然風險
農產品生長需要一定時間,難以根據市場行情立即調整,無法像二、三產業一樣緊跟市場形勢變化。加上農產品本身需求彈性較小,導致農產品價格波動非常劇烈。
2、時間風險
農業投資相比二、三產業來說,回報期比較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是負收益,這與資本追求短期收益的傾向恰好相反。
3、經營風險
投資農業必須慎重考慮和選擇進入環節:一方面,生產要素在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分布有所差異;另一方面,投資產業不同、投資地區不同也會導致進入環節有所差異。如果選錯投資環節,就可能增加經營成本,也就失去了資本投資的意義。因此,農業投資者必須根據自身實力、產業特征和當地社會經濟狀況進行準確定位,找準合適的進入環節,制定合理的經營戰略,從而提高投資效率。
4、管理風險
大部分農業企業產業鏈相對單一、財務風險較大,如果沒有卓越的管理能力和強大的資本作保障,則很容易陷入困境。因此,農業投資并不是工商業投資在農業產業的簡單復制,農業投資更加考驗投資者的經營管理、分析判斷能力,投資者必須耐心地進行長期規劃和長線投資。
5、產品風險
對于小型智慧農業投資而言,行業進入壁壘低、產品同質化、惡性競爭是導致投資收益低的主要原因。因此,避免低水平復制、實行差異化戰略,是提高小型智慧農業投資收益的重要途徑。例如,可以將智慧農業結合目前盛行的精品農業、有機農業、農業文化旅游等方式擴展農業經營范圍,同樣也可以獲得收益。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