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動力
2015年,無論從產業結構、人口結構還是資本的回報率來看,中國經濟都已經轉型周期,投資驅動的時代已經漸近尾聲,創新驅動的時代即將開始,那么,在轉型時期,哪些因素將成為新的增長動力?
第一, 制度改革的紅利。
首先,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和社保管理制度的改革,引導勞動力資源在自由流動中實現最高效率的配置。
大量經濟學研究數據表明,現代經濟中最大的資源配置扭曲是人口轉移限制。無論是從貧窮國家到富裕國家的移民限制,還是從生產力落后的農村到生產率先進的城市之間的戶籍限制,客觀上都阻礙了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國際專家的研究數據表明:“移民產生的生產率提高大約為47%”。據此我們可以推斷:撤除戶籍制度的藩籬,城鄉福利均等化將大大拓展居民的個人職業選擇范圍,提高人力資本的配置效率,從而增加整個社會的總體福利,同時,勞動力從農村地區向經濟發達城市的轉移還會導致農村(尤其是貧困農村)地區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鎮人工成本的下降,柔化社會貧富差距。
其次,通過國企改革、去壟斷化將提升支柱產業的經營效率。根據十八大確立的經濟改革措施,國企改革,去壟斷化,“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因素”。
2014年12月,《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新電改方案”)獲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2015年1月,深圳市作為電網輸配電價改革的試點,首個監管周期電網輸配電價得到了批復。新電改方案的核心內容是“管住中間放開兩頭”,在能源互聯網的技術平臺推動下,實現發電、售電主體多元化以及電力定價市場化。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已經是離弦之箭。
作為“改革全面深化”之年,2015年也是能源領域改革濃墨重彩的一年。繼1月份中石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率先在新疆破題之后,石油天然氣將快速破冰,上游勘探開發和一些大企業的天然氣進口權有望部分放開,兩大石油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將深化。
此外,在去壟斷化的改革精神下,隨著地方政府預算改革的深化,地方財政收支回歸公共財政,在新預算法下,水、核電、電網、寬帶、交通設施等市政基礎設施將逐步采用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與此同時,隨著政府職能轉換,社會資本在教育、醫療、養老、體育和文化設施的準入也將指日可待。
此外,和國企改革、財稅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將進一步提高全要素資源配置效率,制度改革,是中國下一輪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制度紅利。
第二,投融資體制改革將促進金融市場化
作為整個經濟和金融結構調整的先導撬動力量,2015年將是非銀金融大發展的一年。
首先,政府債務債券化和資產證券化推動直接融資的發展,給券商、信托和保險、租賃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金融混業的業務空間更加開闊。對于中國金融市場來說,2015年是變局之年,證券公司將可能取代信托機構成為證券化融資的主力。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總額中的比重將大幅上升。
如果說,過去十年的經濟發展主要靠信貸擴張來支撐的話,那么,未來,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將更多依賴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創業板、新三板、股權交易中心、股權眾籌平臺都將成為創業時代的資金源頭。
與此同時,政府債務的信用增信和債券化,PPP模式的資產證券化,將使信托主導的融資轉化為信用和透明度提高的有價證券和信貸類融資,大大降低社會整體融資成本,并緩解存款端利率市場化壓力的沖擊。
第三, 城市基礎設施的升級將是2015年的投資之輪。
隨著城鎮化率提高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長,社會公共產品的消費水平將逐步提高。
首先,環境保護和改善將成為社會公共基礎建設的重要內容,2015年是新修訂《環境保護法》的實施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環保規劃目標任務的收官之年。伴隨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不斷深入推進、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政府在大氣、水和土壤防治上大約將陸續投資六萬億元,環保產業將是2015年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其次,PPP模式的試行、推廣為基礎建設的資金來源開辟了新的渠道。使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再受制于政府的財政約束。此外,網絡通訊和網絡應用的普及推動以公共網絡和智能終端建設,云時代的智慧城市將是國家公共設施的投資熱點。隨著政府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業的發展和升級投資將成為2015社會公共產品質和量的保障。
第四, 居民消費精致化推動產業升級
2015年以后,人口結構的改變使得房地產消費需求下降,品質生活推動進入消費后地產汽車時代,社會的主要資源將主要用來生產高端耐用消費品和智能化產品,電動汽車和智能家居將成為消費熱點。與汽車及家居智能化一起增長的還有售后服務市場。后地產時代汽車、家電普及度提高,功能豐富,相應的售后服務需求也將隨著家電的升級換代而不斷強化,汽車和智能終端將產品創新將帶動整個制造業的升級。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入成熟階段,大部分消費品數量的增長逐步被對品質的需求(中高等收入水平)所替代,智能化、品牌化、娛樂化成為消費趨勢,這就給商業、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的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帶來快速發展的機遇。根據專家測算,到2020年,科技服務業產業規模達到8萬億元,2025年,我國體育消費產值達到5萬億。與此同時,醫藥、旅游、傳媒、物流、保險、保健品等行業都將受益于消費升級而進入快速發展期。其中僅旅游一項的快速,就能帶動110個行業繁榮。
此外,“一路一帶”的走出去戰略將給高鐵、機電等行業帶來新的國際需求,建立在勞動力成本優勢上的貿易模式將逐漸升級為“大國重器”的外向型經濟。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