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一個沒落的產業?
在徐州當地正統的收藏界和學術界,這套玉器被認證為漢代遺存是個顯而易見的笑話,是對當地悠久漢代歷史的反諷。徐州玉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李維翰表示:“玉文化從來沒有斷過的,是獨一無二的中國文化,而戰國和兩漢時期是玉器文化的一個高峰。漢玉是高古玉器和古代玉器的分界點,具有玉文化歷史的里程碑意義,僅玉器品種就達到7300多種。”徐州和邳州地區則是兩漢文化的重鎮。1994到1995年發掘出的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出土了聞名全國的金縷玉衣等一大批珍貴玉器,使徐州博物館有能力開辟出國內唯一的漢玉專題展室。作為徐州的一個衛星縣,60多公里外的邳州也有大量的漢墓,當地農民是這些漢墓最早的發掘者。徐州師范學院副教授于盛庭對漢代歷史頗有研究。他表示,上世紀80年代,他曾經去當地的漢墓群看過,一個一個深約3~5米的墓坑已被挖開,中間的小路像田埂一樣細,走在上面都怕摔下去。當時能從當地農民手中收購到很便宜的漢代玉器,“一塊白玉的出廓璧,只需不到3000元”。
這些學者自豪于徐州的悠久歷史,他們覺得有義務維護漢文化的正統性。這也是他們對這套龐大的玉器被專家鑒定為漢代遺存憤怒的原因。他們認為,已經發掘出的漢代墓葬群,已經為漢代的服飾定下了標準。僅根據服飾來推斷,漢代就沒有凳子這類坐具。“因為古代人穿的是上下連體的深衣,里面只有遮不住屁股的經衣。這種坐姿極為不雅,即使在臥室里也不能這樣做。漢代雖然有褲子,但為方便便溺,男女內褲都是開襠的。如果這是漢代的梳妝臺,婦女要踞坐梳妝,豈不是要鬧離婚的大亂子。”于盛庭說。
北京的收藏名家馬未都也從這個角度對這套玉器的真假做出了判斷:“我們的起居中席地坐轉為垂足坐是在漢唐之際逐漸完成的。‘漢代玉凳’大大突破了歷史框架,說假都說高了,這是完全臆造的一個東西。文物鑒定到目前為止并不科學,但也不是無規律可尋。文物鑒定為標型學,標準的存在極為重要,標準構成歷史的框架,凡出了框架即可認定偽作。歷史的框架說起來很虛,其實很實在。舉例說明,手機為上世紀80年代以后的產物,凡沖出這一框架即是錯誤。這個框架今天誰都明白,但2000年以后的人可能除了專家誰都不明白這條線應畫在哪里。”
因為資本的薄弱,邳州仿古玉器業的產品標準一直為市場左右,“市場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因此從未在生產階段留下過什么行規。但邳州玉雕業最早的從業者也保持著對歷史的敬畏感和認知底線。彭元連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進入了邳州的玉雕廠。他回憶稱,那時還是計劃經濟時代,玉雕產品都是通過外貿公司出口國外。“外貿公司的標準很嚴格,驗貨的人都是大學生,對古代玉器也懂。能通過檢驗的產品首先要料好,那個時候丟掉的料都比現在好。還要工藝精細,而且要符合玉器的朝代特征。”因此在邳州工藝美術品公司辦玉雕廠時,他還專門請專家來給玉雕工人講課,不同朝代馬的骨節是什么樣,畫瓶、花草的樣式又是什么。彭元連如今經營著自己的玉雕廠。雖然已經聘請大學生用電腦繪圖,但在年輕的繪圖員身后的玻璃柜臺上,還堆放一些有關玉器的古籍,作為繪圖時的指導。彭元連學歷不高,但他家中的書柜中有一大摞關于中國古文化的書籍,《中國傳世名畫》、《中國人物鑒賞名畫》、《百手圖》……彭元連說,既然搞這一行,必須要了解哪個朝代發展成什么樣,看到有關的書籍就都會買。這些書上有對歷史細節的基本描述。甚至還必須要懂中國文字的發展史,所以他還買了甲骨文的圖例畫冊。“現在的工人都是二十來歲的小孩,你要指導他,就必須有理論基礎。”
市場的變化
彭元連進玉雕廠時還是計劃經濟時代。“每年買多少玉材,生產多少玉器,銷售多少,都是按計劃分配的。”彭元連回憶。計劃經濟時代的工人并不自由,他們作為亦農工,工人工資要和公家按照四六比例分成。給外貿公司供貨時,也是每件玉器單獨定價,接受外貿公司的品質檢驗。
彭元連在邳州玉雕廠就開始跑業務,到全國各地的外貿公司去簽訂定點。因此到上世紀90年代計劃經濟體系開始松動,他到李口村辦社辦玉雕廠時,以往跑業務的經驗和人脈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那個時候市場已經亂了,一些外貿公司的人自己出來做玉器出口,直接跟我們訂貨。我每年去深圳開訂貨會,慢慢和一些個體買主也建立了聯系。”與外貿公司的高標準不同,個體買家對玉器的質量要求并不嚴苛。“經常是一大堆玉器,以平均價200~300元/件,全部拿走。”彭元連回憶。
市場渠道看起來更寬泛了,但彭元連覺得銷售的壓力卻更大了。“玉器市場變化很快。有句老話是好三年,壞三年,不好不壞賴三年。而且各個買家要求的成品類型不同。我們做得比較謹慎,通常都是先聯系好買家,知道他需要什么類型的玉器,有三分把握才做。如果這批玉器原來談定的買家失信,就很難賣給別人。這貨就砸在自己手上了。”彭元連家中的玉器收藏室里還保留著這一年代做的幾個藍色巴西石玉雕,都是熱鬧的群像:八仙過海,群仙拜壽。因為人物繁雜,雕刻也頗費功夫。“這是在深圳訂貨會上認識的一個海外的女買家。她就喜歡要這種人物群像的玉雕。我們給她供貨兩年。但到第三年訂貨會,她沒有來,這批貨就賣不掉了,存到今天,更不可能賣掉了。”彭元連說。
最近與邳州玉雕業發生聯系的市場是安徽蚌埠。對蚌埠,邳州的玉雕人有一種復雜的感情。邳州本地的老玉雕人對蚌埠的東西看不上眼,他們見識過好材料,對隨著蚌埠市場的侵入而普遍使用的廉價岫玉頗有些輕視。他們評價說:蚌埠的東西都是孬貨,而且沒有名門正派的風范。“我們這里傳統的仿古玉雕是很規矩的,產品就是四大件:瓶,扎件,圭璧,人物花鳥。按照古書上的造型,用老刀法,該是什么形狀就是什么形狀,玉材多的部分就切割掉。”李元說。但蚌埠的仿古玉器顯然少了對傳統規矩的尊重。“他們的做法是一塊玉料多余的部分,他們就將就做出一些花紋,添加一些古代造型里沒有的東西。”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