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十一五”期間,我市教育改革與發展雖然成績顯著,但是對照新形勢新要求,義烏教育還存在著不少問題與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一是部分學校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相對落后,一些教師教學方法陳舊,師資隊伍建設任務艱巨;二是市域內校際間發展差距仍然存在,教育城鄉一體化水平提升的空間還較大;三是學前教育“上好園”的矛盾相對突出,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四是學校布局和建設與我市城市發展和人口集聚的趨勢不盡適應。
二、“十二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教育現代化、學習型社會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的國家戰略目標,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和“科教強市”戰略,以教育現代化為目標,以優質均衡發展為重點,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創新機制,夯實基礎,優化結構,提升內涵,促進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依法治教,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為我市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要求
1.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優先發展是黨和國家提出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今后五年,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切實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完善社會力量出資興辦教育的體制和政策,積極鼓勵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
2.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資源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為培養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3.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創新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構建完善的現代教育體系。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眾期盼優質教育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增強教育活力與體制機制約束的矛盾,為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4.把促進公平作為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關鍵是機會公平,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山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
5.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校長隊伍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全市所有中小學的教育質量,最大限度地縮小校際間、城鄉間的教育質量差距。制定教育質量監測標準,建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教育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體制充滿活力。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開放水平,全面形成與國際商貿名城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與現代學校制度相銜接的用人機制和經費保障機制,辦出具有義烏特色、全省一流水平的現代教育。
——體系更趨完善。建成更加完備的現代教育體系。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繼續教育參與率大幅提升,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達到50%以上。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相互融通,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
——資源優質充裕。教育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斷擴大,城鄉教育整體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群眾接受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滿足。到2015年,教師的思想觀念、道德素養和專業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教師學歷高標率和中級職稱以上比例居全省領先水平,學科帶頭人和名師的數量居全省前列。中小學標準化學校比例達到90%以上,各級各類學校圖書、普教儀器裝備達全省領先水平,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完善,基本實現教育信息化。
——教育更加公平。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建成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城鄉一體化。學校發展主要指標校際差異在全省縣市區中最小化。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關愛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或學習困難而失學。切實解決外來建設者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切實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