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十二五”國土資源開發與保護規劃
(五)提高地質礦產資源保障和服務能力
1、統籌部署礦產資源勘查工作
目前,全省急需礦種的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基本完成,地下水戰略水源地的勘查及建設方案制定取得實質性進展,地質礦產勘查全方位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部分礦產資源保證程度有所改善,部分危機礦山資源短缺程度得到緩解。
“十二五”期間,重點加大能源礦產資源的勘查力度,鼓勵可再生能源的勘查開發。進一步加大徐州、豐沛煤田探明煤炭資源勘查力度。加大地熱資源的勘查與開發利用力度,開展地熱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示范工程試點,推動全省地熱資源的有序開發利用。
大力開展重點成礦區帶和找礦潛力區地質資料二次開發利用、地質找礦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工作。優先支持和鼓勵礦產資源綜合勘查與綜合利用評價以及重要礦產調查評價工作,建立健全商業性地質勘查新機制。針對全省劃分的5個Ⅲ級成礦(區)帶的各自特色,結合全省和區域發展的需求,在成礦(區)帶和經濟區帶上有選擇、有重點地安排潛力礦種的勘查工作。在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江蘇段)寧蕪、寧鎮重點勘查區,加強攻深找盲工作力度,力求取得找礦新突破。
2、積極探索地質找礦新機制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調節,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思路,構建地質找礦新機制。利用財政資金提高地質科學研究水平,為礦產勘查活動提供所需的地質信息資料;利用地質勘查基金分擔部分市場不愿承擔的找礦風險;創新礦業權管理模式,改進傳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結合成礦地質條件與地質工作程度部署整裝勘查工作;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礦產勘查,在實現快速找礦突破的同時,通過合理分配礦產資源收益,充分調動投資主體、勘查作業主體和找礦人員的積極性。
主動探索政府與企業多方聯動、各種資金有機銜接、地質找礦與礦產開發緊密結合、地質找礦與礦業權管理及地勘單位改革協調發展的運作模式,堅持制度創新,構建整裝勘查保障機制。在礦產遠景勘查區、主要礦床的周邊或深部延伸部位設立省級礦產資源勘查預留區塊,在規劃預留區內除國家和省級財政出資勘查項目外,原則上不受理其他新設探礦權申請。
切實加強對已有礦業權的監督與管理。督促探礦權人按照統一部署、整裝勘查的要求開展各項地質勘查工作,確保資金的有效投入與成果質量。
在加大省內找礦力度的同時,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和鼓勵地勘單位和礦山企業赴省外、境外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積極支持和加快推進地勘單位改革,為成功構建地質找礦新機制發揮積極作用。
3、增強地質公共服務能力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進一步拓寬地質工作服務新領域,全面加強城市地質、農業地質、地質信息集成化等工作,提升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產業化水平。建好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臺、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實現地質資料信息的有效集聚和共享,實現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渠道和服務方式的多元化,及時提供滿足不同需求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品。
(六)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礦產資源
按照“有序有償、結構優化、集約高效”的要求,促進礦業開發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鼓勵礦山企業清潔生產、節能利廢、綜合利用,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向集約型、環保型轉變,推進礦產開發利用向生態礦業發展。
1、嚴格實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空間管制制度
按照禁止開采區、限制開采區、保護礦區和重點開采區的管制要求,調整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布局,優化礦產資源利用的結構。
2、實施礦山開采最低規模標準
關閉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小型礦山企業,通過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組建規模較大的綜合性礦業公司、企業集團和一批礦產品深加工現代化企業,延伸拓展礦產品產業鏈條。到2015年,全省開采非磚瓦用粘土礦山中,大中型礦山比例提高到60%。重點整合開山采石和磚瓦用粘土礦山,其中,開山采石礦山控制在400家左右,磚瓦用粘土礦山減少到1400家以內。
3、提高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
加強對礦山開采環節的管理,監督礦山提高資源回收率,鼓勵開發利用低品位和尾礦資源,減少廢物排放,提高礦產品深加工能力和技術水平,合理和循環利用有限的礦產資源。
(七)加強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
1、大力開展生態礦業建設
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由末端治理方式向從設計開采到閉坑的全過程預防治理方式轉變,推廣應用礦山地質環境重建、“三廢”綜合利用、山體復綠、潔凈開采與利用等實用技術,創新環境價值評估、適宜性評價和優化決策等管理方法。
2、嚴格保護有限山體資源
堅持以人為本,從山體資源重要性和山體資源敏感性等角度,建立山體資源評價體系,分析礦山開發等活動對山體資源造成的影響程度,開展山體資源特殊保護區劃定工作,劃分山體資源保護的等級和恢復(重建)區域,嚴格落實山體資源保護措施。
3、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
對城市規劃區、旅游風景區和主要交通干線兩側的露天開采礦山,進行復綠、造林及山體景觀修復,顯著改善采礦引起的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狀況。通過構建多元化、多渠道投資機制,鼓勵發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產業,有效挖掘礦業廢棄地的利用潛力。嚴格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以及治理恢復方案編制制度,探索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補償機制。
4、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提高災害預警預報能力,實施重點地區危害人群多、潛在損失大的隱患點、危險點的治理工程,最大限度減少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構建人與環境相協調的和諧社會。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